一条城市道路,路面通行能力只占到其作用的一半,另一半则隐藏在地下如蛛网密布、纵横交错连绵不绝的管网里。
在这次新建路改造工程中,全部更新改造升级了14条管线。这些管线包含雨水、污水、电力、燃气、自来水、供热、通信、照明、交通信号等,它们与市民的生活工作密切相关,是维持城市有序运行的有力保障。
最大限度用好空间
新建路规划红线宽50米,路面不窄,但要布设14条管线,难度一点儿不小。负责施工的太原市政集团倾尽全力,坚决把纸上蓝图变成现实。
施工前,太原市政集团对新建路沿线开展全方位现场踏勘,精准掌握地下管线分布与地质情况;组织所有参建单位及相关部室召开施工推演会,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制定10余套专项施工方案,为工程顺利启动筑牢了基础。
实际施工中,各类管线交错,道路、园林、热力、自来水等多家单位交叉作业,掌握管线布局与现场组织协调成为保障项目建设的“关键点”。太原市政集团充分发挥“牵头抓总”作用,统筹部署道路工程、雨污水管线与电力、中水等管线施工,通过建立动态协调机制,精准规划施工顺序与时间节点,最大限度减少施工环节间的相互干扰。采用“时间换空间”策略,统筹8家基层单位、1700余名施工人员、400余台大型机械设备,划分12个工区同步施工,形成“多点开花、协同联动”的布局,保障工程建设如期推进。
最大程度展示实力
新建路施工区域土质松软、地下水位高,且管线紧邻周边建筑,施工空间狭窄,基坑支护与降水是施工过程中难啃的“硬骨头”。
针对深基坑作业高风险性,太原市政集团组织专家与技术骨干开展多轮研判,编制了科学严谨且具实操性的专项施工方案,雨水方涵采用SMW工法桩+冠梁+型钢支撑体系,污水、电力隧道沟槽采用钢板桩+型钢支护体系,确保减少对周边环境影响。管线敷设中,采用管井降水法与坑内明排法相结合的方式,依据设计管井位置和深度进行现场布置,实时监测水位变化情况,根据实际需要及时调整降水参数,保证基槽处于干燥、安全的施工环境。精细化把控管线位置与高程,在雨污水管口连接处采用钢丝网水泥砂浆抹带工艺进行施工,并通过严密性试验、拉通试验等方式,确保雨水、污水管线及电力排管安装精准、连接紧密。
旱西关节点集中在不足8米宽的作业沟槽内,不仅需同步推进雨水方涵和污水管线敷设,还要对电力与国防通信等重要管线实施严格保护,并与太原古城墙遗址存在交错重叠情况,极大增加了施工难度。太原市政集团采用“分区分段、昼夜攻坚”模式,同步展开多个工作面,实施24小时不间断作业,争分夺秒推进工程建设,展现了卓越的施工技术与组织协调能力。
最大热情推进工程
新建路地下管网更新改造工程的顺利完成,背后离不开太原市政集团各辅营单位的主动配合。从物料生产到质量检测,从机械调度到路面施工,通过供应保障、技术赋能、多方联动三维发力,生动演绎了基层单位拧成“一股绳”的协同担当。租赁公司化身“设备调度中枢”,统筹安排大型设备分批次进场,精准匹配机械与作业面需求。筑鑫公司质检员同步逐批开展质量检测,动态监测拌合参数,积极与施工现场、拌合站沟通协调,及时反馈调整配合比。
工程启动前,施工人员走进沿线居民家、商户与单位,发放便民联系卡、张贴施工告知书,耐心解释工程施工意义、施工时间安排及绕行路线,以得到最大的理解和配合。
中高考期间,项目部全面开启“静音模式”,临时开放旱西关街口、水西关街口,缓解考点周边交通压力,并设立“爱心服务站”,免费提供饮用水、防暑药品等物资。
焕然一新的新建路不仅是一份管网升级的工程实绩,更是一张写满责任、充满温度的民生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