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我是谁?”
“唔……你是好心人。”
这样的对话,发生在越来越多的家庭。阿尔茨海默病俗称“老年痴呆”,就像一块“记忆的橡皮擦”,正在悄悄擦去父母们的往事、能力甚至尊严。这不是衰老,是病,得治、得防。
每年9月是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月,为提高群众的防治意识,9月23日,太原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梁毅平表示,阿尔茨海默病目前无法根治,但早期发现并干预,能有效延缓疾病进展,平时要注意观察父母的言行,做到早发现、早识别、早干预。
科学护理是关键
“我爸现在完全不认识我了,把我当陌生人,晚上不睡觉,大喊大叫,家人给他喂饭,他经常打翻饭碗,怀疑饭里有毒。现在家人都不知所措,这病还能治吗?”76岁李国峰的儿子向医生求助。
“如果早期没有得到有效干预,疾病会逐渐进入中晚期。”梁毅平强调。一旦到了中期,患者的记忆力会严重丧失,不认识熟悉的家人;出现精神和行为症状,如幻觉、妄想、到处游走、行为攻击等;日常生活需要他人协助,如穿衣、吃饭。
“中晚期的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目标不再是逆转病情,而是控制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并最大限度地减轻照护者的负担。”梁毅平建议。此阶段的科学护理、耐心照护尤为重要。
安全方面:防走失,安装不易打开的门锁,佩戴写有联系方式的GPS防走失手环;防跌倒,移除家中障碍物,浴室安装扶手和防滑垫;防意外,妥善管理药品、电源、燃气开关,收起刀具等危险物品。
生活照料方面:要提供易咀嚼、易吞咽的食物,定时定量,防止呛咳;选择宽松、易穿脱的衣物,按顺序摆放,鼓励患者自己完成力所能及的部分;固定时间协助洗漱、洗澡、如厕,预防泌尿系统感染和褥疮。
沟通与行为管理方面:与患者交流,说话要慢一点,一次只说一件事,使用简单的词汇和句子;当患者焦虑或发脾气时,先表达理解和共情,如“我知道您不舒服”,再用患者喜欢的事物转移注意力;维持尊严,尊重患者,不要在患者面前谈论其“糗事”。
“此时的照护者也要关注自身健康,因为这不是一个人的战斗,家人要轮流照护,分摊压力。”梁毅平特别提醒。
警惕这些“不对劲”
68岁的王淑华是一名会计,对数字特别敏感。今年以来,她买东西时总算错钱,有时总重复问同一个问题。“前几日,我母亲在小区旁的公园散步,居然找不到回家的路了,还是邻居送回来的。”女儿十分焦急地说,“最初家人以为是‘老糊涂’了,直到母亲迷路,就赶紧带母亲来医院看看。”
经详细检查,王淑华被确诊为阿尔茨海默病。“这是一种起病隐匿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是痴呆症中最常见的类型。”梁毅平详细介绍。阿尔茨海默病的不可控危险因素很多,包括年龄、性别、家族史等;可控危险因素主要包括血管相关危险因素、生活方式、社会心理因素等。
“平时一定要多观察父母的一言一行,发现不对劲,尽早就医。”梁毅平提醒。有5个家庭自测法,如果出现2项以上就需就医。一是近事遗忘,反复问同一问题;二是能力下降,原来会做的家务常出错,如做饭忘关火;三是说不清话,常用“那个东西”代替具体名称;四是性格大变,疑心重、爱发脾气或退缩冷漠;五是失去方向感,在熟悉地方迷路,不会看地图。
“如果出现以上症状,要高度重视,及早到正规医院的神经内科或记忆门诊就医。”梁毅平提醒。
预防从中年做起
有资料显示,年龄越大,患病风险越高,65岁以后,患病风险每5年大约翻一番,85岁以上人群患病概率可达20%至30%;家族史是重要预警信号,若一级亲属(父母、兄弟姐妹)患有阿尔茨海默病,本人患病风险会比普通人群高2倍至3倍;女性患病比例高于男性。
“阿尔茨海默病的预防是一个长期过程,需从中年甚至青年时期开始重视。”梁毅平提醒。年龄和遗传无法选择,但通过积极管理生活方式,完全有能力为自己构建一道坚固的“认知防护墙”。
“良好的生活方式干预,可以显著降低发病风险或延缓其发展。”梁毅平建议。定期体检,监测并控制血压、血糖、血脂,因为高血压、高胆固醇、糖尿病、肥胖等都会损害血管,减少大脑的血液供应,导致脑细胞受损;适度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加大脑的氧气供应,刺激神经细胞的生长和连接,可选择快走、游泳、跳舞等运动项目;健康饮食,采用地中海式饮食,地中海饮食是一种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强调食物多样性和平衡性的健康饮食模式,主要包括蔬菜水果、鱼类、全谷物、豆类、坚果和橄榄油,适度饮用红酒,较少食用猪肉、油炸食品、甜点等,有助于保护认知功能;保持好奇心,不断学习新事物,培养业余爱好,如学习书法、绘画、乐器等;加强社交,丰富的社交活动可以刺激大脑多个区域,缓解压力,预防抑郁,保持心情愉悦;保护听力,避免长时间处于噪音环境,必要时寻求医疗帮助;立即戒烟,饮酒严格适量。
“越早开始干预,效果越好。”梁毅平反复强调,一定要警惕早期症状,如出现记忆力减退、计划或解决问题困难、完成熟悉的任务出现困难等,应及时就诊,做到早诊断、早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