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知识产权工作紧扣“服务带动全省、影响辐射周边”的定位,以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为重点,以提高知识产权运用为目标,经过数年持续努力,太原的知识产权实现加速发展,多项工作取得全省“零突破”,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为太原全方位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创造能力稳步提高
“十四五”以来,太原商标有效注册数从97187件增至139155件,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从13448件增至24008件,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从7.45件增至14.24件。中国专利奖实现全省银奖“零突破”,25项专利荣获中国专利优秀奖,9项专利在首届山西省外观设计专利大赛中获奖。
将专利导航机制纳入《太原市招商引资考核办法》,一家企业借助企业经营类专利导航决策支撑,成功登陆北交所。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从1家增至8家、优势企业从6家增至41家;“山西老陈醋”及4家单位入选国家“千企百城”商标品牌价值提升行动,新增“晋祠大米”“清徐葡萄”等6件地理标志产品,在首届“我喜爱的山西商标品牌”电视大赛中获2个金奖、1个银奖。为了保证晋祠大米的品质,保障“晋祠大米”地理标志产品的口碑,太原市市场监管局以标准化建设为核心,推动“从种子到餐桌”的地方标准制订和特色标准体系的建立,打造精品大米,构建起从育秧、插秧、田间管理、收割到加工的一体化全时段、全过程标准化生产体系,搭建种植、加工、仓储全链条质量追溯体系。
运用效益持续提升
近年来,市市场监管局坚持创新驱动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以重点产业龙头企业为主体,采取政府股权投资的方式,委托太原市国有资本投资有限公司持股,投资期限5年,出资2000万元,建成太原市生物医药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碳谷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物联网与人工智能知识产权运营中心、绿色低碳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截至目前,累计实施转化项目100余个,转化运营金额超8000万元,辐射带动产业链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120余家。
持续开展“一月一链”专利产业化活动,组织5家高校院所参与华北地区跨区域专利转化对接,2024年全市专利转让许可备案2679次,同比增长12.7%。引导保险机构开发特色知识产权险种,落地全省首笔“阳曲小米”地理标志产品知识产权类保险。
保护体系不断完善
自去年以来,市市场监管局设立中国(山西)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太原分中心,建成13个维权援助工作站、一个院士工作站及重点实验室知识产权服务站;与12省21市组建“益企维知识产权保护联盟”,建立海外维权援助专家库,发布《海外专利诉讼应对指引》。
专利侵权纠纷“先行裁驳、另行请求”裁决模式是专利行政部门针对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案件中,当事人通过专利权无效程序故意拖延裁决周期的问题,借鉴专利侵权纠纷司法程序中“先行裁驳、另行起诉”的做法,创新实施“先行裁驳、另行请求”的制度。市市场监管局在全省率先采用“先行裁驳、另行请求”模式办理专利侵权纠纷案件,将法定120天审理周期缩短至平均63.2天。
此外,市市场监管局出台《展会知识产权投诉处理程序》,在“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第十五届中国国际商标品牌节”“太原能源博览会”等展会设立“知识产权保护办公室”,提供全链条保障。山西省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满意度调查中,太原连续3年排名第一。
公共服务加快发展
2021年10月,太原市在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建成全省首个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覆盖学府产业园区、唐槐产业园区、太原武宿综合保税区等,入驻12家公共服务机构和28家社会化知识产权服务机构。2023年年底,采取集中建设与多点布局相结合的思路,在小店区建设区域性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引进北大科技园(广州)有限公司管理运营。据统计,仅综改区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已累计办理申请、代理、交易、质押融资、专利导航、评估、信息检索、托管服务等各类知识产权业务近28万件次。
在区域性集聚区,同步搭建太原知识产权运营服务平台,上线以来访问量达70万次,为各类主体提供公益性及定制化服务。市市场监管局设立5000万元知识产权投资基金与5000万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基金,遴选30名知识产权特派员并出台管理办法,在6个县(市、区)授牌8个市级商标品牌指导站;帮助13家企业通过商标质押融资2.59亿元。
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推动太原师范学院、太原科技大学新设知识产权本科专业,2020年至2023年累计招生390余人;在太原师范学院设立“太原市知识产权人才培训基地”,在服务业集聚区建立大学生实训基地。将知识产权服务高层次人才纳入《太原市人才分类目录》,组建百人规模的知识产权专家库。
此外,市市场监管局举办全省首个“并州杯”太原促进转型创新高价值专利培育大赛,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共150个创新项目报名参赛,覆盖全省11个市,涵盖高端装备、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经过项目评审、创新展示、专利培育与创新路演、专利导航分析、互动答辩,最终评选出16个优秀项目共享96万元奖励,累计观看42万余人次,参赛者满意度近90%,有效提升社会各界对知识产权工作的知晓度与参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