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早晨8时30分,太原市尖草坪区朝阳社区的网格员范蕊敲响东安苑小区刘月明老人的家门,这位80多岁的老人笑着接过新鲜蔬菜:“小范啊,你这比闹钟还准啊!”自从儿子定居天津后,刘月明曾四处参加保健讲座排解寂寞,直到“共享女儿”范蕊的出现,不仅解决了生活所需,更带来亲情般的温暖。通过搭建这样的“亲情纽带”,尖草坪区朝阳社区探索推行“共享儿女”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用温情方案应对老龄化挑战,全力破解老年人“不离亲、不离家、不离群”的养老需求。
从“个体困境”到“群体共解”
“社区是我家,这些‘儿女’就是我的家人。”东安苑小区的康志梅老人至今难忘4年前那个危急时刻。当时,她突发疾病卧床,八旬家属颤抖着拨通社区电话,网格员和志愿者5分钟内赶到,协助送医并轮班陪护直至康复。这个惊险救援,成为了“共享儿女”项目萌芽的催化剂。
朝阳社区是个“老”社区,居民楼有三分之二建于20世纪70年代;常住人口中,60岁以上老年人占比38.7%,其中空巢老人达到28%;老旧小区多、老年人口多、养老需求多“三老三多”问题日益凸显。
“共享经济在生活中处处可见,社区有丰富的志愿服务资源,把义务维修员、青年志愿者、网格员等这些各有特点的人员凝聚在一起,可以精准长效解决老人的需求。”朝阳社区党委书记郝国英说,“共享儿女”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在摸索中扎实开展。如今,朝阳社区“共享儿女”志愿服务队员有330余人,为508位高龄、独居老人提供生活帮办、健康照料、精神慰藉等服务。
从“精准服务”到“温情守护”
独居老人杨晓兰患有高血压,需要提醒吃药;空巢老人史爱英,去外地看儿子,需要帮忙给家门电子锁充电;独居老人王卫红,刚从外地姑娘家回来,对小区新换的煤气表不熟悉,需要帮忙指导……翻开“共享女儿”任彩林的工作笔记,一行行记录,透出暖暖温情。
任彩林服务着10余户老人,除了代缴水、电费,她更注重与老人唠家常、组织活动。一次紧急寻人,她连找10余处才找到手机没电的魏大爷,其外地儿子在电话中的哽咽道谢,让她更懂肩上的责任。“中午顾不上做饭,来我家吃。”“孩子放学没人接,告我一声。”老人们的暖心回应,让她倍感温馨。
朝阳社区精准摸排各类老人生活、情感方面的需要,划分4种家庭类型,分类建立档案,细化帮扶措施。其中,对高知型家庭,以丰富其精神生活为重点,突出老有所学;对独居型家庭,以倾听和陪伴为重点,突出老有所乐;对失能型家庭,以日常生活照料为重点,突出老有所养;对贫困型家庭,以定期走访慰问、解决实际困难为重点,突出老有所依,推进志愿服务精准化、精细化。
从“实验探索”到“示范推广”
“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前不久,90岁高龄的陈大爷迎来了一份“意外之喜”,“共享儿女”们带着生日蛋糕和长寿面,上门与陈大爷共庆高龄生日。这种情感联结,也正是项目生命力的源泉。
目前,朝阳社区积极探索实行结对认亲机制,以老人需求为导向,结合志愿者自身优势和特点,为老人安排合适的“儿女”,组建“爱心家庭”,建立全方位、宽受众、多层次的服务体系。推行星级考评机制,成立积分超市,以“爱心存折”为载体,实行志愿服务积分制,以日常服务记录、服务对象评价为依据进行年度考评,让服务既有温度又有精度。
据了解,自“共享儿女”志愿服务队成立以来,为辖区空巢、独居老人提供服务3000余次,解决房产纠纷、医疗服务、物业管理等实际问题210项。
从刘月明老人期盼的敲门声,到康志梅危急时刻被及时救援,再到陈大爷生日会上的笑容……“共享儿女”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既有制度的精度,更有暖心的温度。这份用真情丈量的“精准刻度”,正在为更多社区提供养老难题的解决方案。去年,朝阳社区“共享儿女”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作为全省唯一、全国十佳项目,参加了中国志愿服务基金会主办的“美丽的平凡”公益文化展示特别节目,年底编入山西省精神文明建设年鉴。
“‘共享儿女’不是替代血缘亲情,而是社会互助的增量剂。”尖草坪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一将“老有所依”从家庭责任转化为社区共治的创新实践,正在成为可复制推广的新时代文明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