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尖草坪区兴安社区办公室里,87岁的顾奎如老人和社区干部郭翠玲、网格员何文华围坐在一起,聊着太原的变化,笑声不断。窗外春光明媚,老人指着远处的高楼感慨:“20年没回来,家乡变得我都不认得了!虽是太原人,但出门总迷路,还好,身边有社区网格员帮助。”
两次外出两次迷路
3月19日,刚从南京回到太原的顾大爷独自出门遛弯。老人原本想在家门口转转,可走出兴安小区后,眼前宽阔的马路、新建的楼房,让他迷失了方向。“以前都是小巷子和土路,现在全变样了!”正当他在路口徘徊时,巡查路过的兴安社区网格员何文华主动上前询问。通过老人断断续续的描述,何文华发现他正是其女儿前一天到社区登记的“归巢老人”,随即搀扶着他返回家中。
第二天,顾大爷又“闲不住”了。20日下午,他被附近新建的公园吸引,逛着逛着,又找不到回家的路了。这次,老人掏出何文华留给他的电话号码求助。何文华找到老人时,他正站在公园小广场上张望。“顾叔说还想多看看新景致,我就陪他绕了一圈才送回家。”何文华笑道。
网格员当起了“导游”
两次迷路经历,让顾大爷成了社区的重点关注对象。3月21日一早,郭翠玲特意上门探望,还邀请老人到社区聊天。
“您看,这是新建的商业街,顺着这条路一直走就到了公交车站点……”在社区办公室,郭翠玲打开手机导航,向老人展示周边变化。顾大爷也掏出手机里的老照片对比:“这排梧桐树的位置,以前是家理发店,我总去那儿理发。”听到老人提起往事,郭翠玲认真记下他熟悉的旧地名,标注在社区特别制作的《归巢老人服务手册》上。
社区党委书记、主任王俊花介绍,随着老旧小区改造推进,像顾大爷这样从外地回并,短期居住或探亲的老人逐渐增多。“他们记忆中的街巷布局与现状差异大,容易迷路。我们要求网格员主动对接,帮老人尽快熟悉新环境。”
台账背后的贴心服务
在兴安社区记者看到,专门记录“归巢老人”信息的台账已更新到第5页。台账里不仅有老人子女的联系方式,还备注着个人习惯:爱去菜市场转悠的用绿色标签标注,喜欢晨练的贴红色标记,需要定期购药的则画上星号。
网格员何文华的手机里存着辖区内所有老人的照片。“遇上迷路的老人,我们能第一时间识别身份。”她打开工作群展示,今年1月以来,网格员们已帮助6位“归巢老人”解决类似问题。
针对老人不熟悉电子设备的情况,社区还推出“纸质便民卡”——巴掌大的卡片上印着网格员电话、周边便民地图以及公交线路。“有些老人不会用导航,但看得懂手绘示意图。”何文华说,他们正在收集老人们对改造的建议,比如增加公共座椅、保留特色小店招牌等。
让“归巢”更有归属感
王俊花告诉记者,近期他们还准备组织“老太原”茶话会,邀请“归巢老人”和常住老人一起包饺子、唠家常。“许多老人虽然搬走多年,但还有老街坊住在附近,重聚能帮他们找回归属感。”
顾大爷听说社区要办活动,连连点头:“明天我就把南京带来的雨花茶拿来给大家尝尝!”临别时,老人握着网格员的手说:“下回出门我一定记住路,再不给你们添麻烦。”“您可以随时找我们,帮助您、服务您也是工作呀!”郭翠玲笑着回应。
从迷路到认路,变的是城市面貌,不变的是乡土温情。在太原这座城市,很多社区网格员每日穿行于大街小巷,他们用一本本台账、一张张手绘地图、一次次暖心搀扶,让“顾大爷们”的归乡之路越走越踏实。这份朴素的守护,正是这座城市对游子最深情的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