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的冬天,清冽的阳光倾泻而下,树冠硕大的行道树依然郁郁葱葱,似乎与三个月前抵达时的景象并无不同。”在合肥建投集团跟班学习已接近尾声,太原国有投资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崔晶晶在学习笔记中写道,“有所不同的是,城投类企业转型发展的学习成果,早已装满了行囊。”
合肥建投走出了一条城投类企业转型发展的新道路,成为全国城投类企业的标兵示范和重点学习榜样。“来合肥之前,我做了大量准备工作,收集整理了一些我们在转型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比如如何提升融资能力等,列出了清单,想着来合肥‘抄抄作业’。”尽管做了充分的准备,但在跟班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情况,还是让崔晶晶有些措手不及,“困扰我们的问题,在合肥建投几乎不存在,他们的发展方式对我们来讲是新课题。”
十几年来,合肥城投历经“三个阶段两次转型”。特别是2019年以来,合肥城投作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华丽转身成为专业化与多元化相结合的城市运营服务商、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的国有资本操盘手,把国家、省市战略部署与国有资本的引领作用紧密结合,理顺了产业发展和资本渠道的关系;同时,充分利用金融和资本市场,构建了“募投管退”良性循环的投资结构,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资本积累。
项目决策科学化
合肥建投在发展过程中,始终把“平等互信、合作共赢”放在首位,注重强化投资管理,依法合规运营合作,形成产业布局多元、出资结构优化、项目效益提升、退出有序循环的良好局面。
合肥建投在决策投资项目时,全过程都离不开的一个关键词就是“科学”,这一点给崔晶晶留下了深刻印象:“比如合肥建投投资了一家传统炼油企业,促使该企业转型,为合肥半导体产业做配套的化工产品。这家企业转型成功实现了自身发展可持续、产业链条更完善、国有资本有收益‘三赢’。这是一个项目投资的典型案例,即通过产业链细分,定向寻找产业项目,国资引导其进入供应链,从而找到了新的发展赛道。这对于有着雄厚传统工业基础的太原来说,很有借鉴意义。”
项目决策是一项非常严谨的工作,正是由于清晰的产业链,以及清晰的关联行业、关联企业,才使得决策有据可依、有章可循,进而保证投资项目取得预期成效。
项目投资多元化
直接股权投资项目公司、参与企业定向增发、进行投资托管、成立产业投资基金……根据不同产业项目的特点,合肥建投以市场化方式参与项目投资,形成了多元化的投资模式。
“无论以哪种方式参与投资,合肥建投都十分关注投后管理,并且实现了有序管理”,崔晶晶告诉记者,“我了解过一个集成电路项目,由于合作方不是上市公司,管理上不那么严谨,出现了一些不符合国资监管要求的问题。这个时候,合肥建投主动与项目方坦诚沟通,撤换关键人员,管控十分到位。对于引进来的各大高新技术企业,合肥建投并不以控制、控股为目标,而是给予合作单位多方面的自主权。但这并不意味着合肥建投允许出现国资管控低效僵化、合作团队管理失范失控的情况。”
项目投资必须充分考虑项目的持续发展,坚持双方利益同步考量、平等互信,“把企业做好”作为根本目标,才能汇集各方智慧、调动资源,赋能企业,有效保证项目投资成功。
资本循环高效化
随着“合肥模式”由“1.0”向“2.0”升级,合肥的投资理念也开始从“产投”向“创投”转变,投资招引方向从培育龙头向产业链前沿领域及其衍生的创投机会倾斜。
“我参与了他们对一家公司的初调工作,这家国家级定点生产企业,正在进行上市前的准备。合肥建投的投资人员对该公司所涉及行业也不了解,但得到消息后,他们能迅速组织力量了解行业背景、公司实力、实控人信息等,进行投资分析,‘投行队伍’名不虚传。”崔晶晶介绍,“在这家企业的投资回报上,合肥建投的预期收益是投资金额的两到三倍,并不是太高。由此也不难看出,合肥建投把成熟的重大项目产业投资模式复制到小项目上,在‘产投’上融合‘创投’,做法更加灵活高效。”
崔晶晶还向记者举例说:“合肥建投乡村振兴基金所投的项目就来自于各类涉农博览会与会企业、行业主管单位或县区推荐的企业等,累计储备优质项目268个。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受益于多年积累的经验,合肥建投对各产业的情况十分熟悉,所以投资面是比较广泛的。”
谨慎研判项目、科学投资项目、精细管理项目、依法退出项目……多年来的成功实践,已经让合肥建投形成了“国资引领—项目落地—股权退出—循环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
“3个月的跟班学习即将结束,虽然没有抄到‘现成’的作业,但在合肥建投的学习收获了清晰的转型发展经验。比如围绕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精准布局产业、用市场化方式转型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都是大课题、大文章。”崔晶晶表示,面对转型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要带着新知识、新思考、新感悟投身岗位工作,尽最大努力把学习成果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去,通过工作实践来检验学习成效,助力太原加快建设国家区域中心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