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记者提前探展,揭开四大展览的神秘面纱。
大河流金,诠释华夏黄河文明

《大河流金——黄河流域青铜文明特展》,是山西博物院继2020年推出《黄河文明的标识——陶寺·石峁的考古揭示》之后,精心策划的又一台诠释黄河文明的主题大展。此次展览汇集了国内11个省(市、区)30 余家文博单位160 余件(组)青铜文物珍品,通过中国青铜器及其蕴含的礼乐内涵两条线,从冶铜技术的滥觞到夏商周青铜文明的鼎盛、从青铜礼乐文明的创建到礼乐精神的延续传承,全方位呈现黄河流域多元一体的文化发展格局,实证中华文明具有的突出特性——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以及和平性。
此次展览内容策划负责人薛萍介绍,展览中,距今4000多年前的“中华第一镜”七星纹铜镜;夏都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和“妇好”司母辛觥等,都非常值得一看。
“晋”见中国,华夏文明看山西
山西地处华夏腹地,表里河山,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243万年前,三晋大地上人类史、文化史、文明史连绵不断,与中华文明同生同成,同行同进。

此次重磅推出的《晋·见中国——百件山西文物中的华夏文明》,是国家文物局、中央文明办、中央网信办2023年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征集重点推介项目。展览汇聚百器叙事,循文明脉络,汇三晋珍粹,讲华夏故事,凝练“华夏文明看山西”的宏大主题。

内容策划负责人刘鳞龙表示,此次展览分4个单元,通古贯今。“远古华夏”单元,追迹史前。从百万年问祖,到一万年寻根,再到五千多年探源,实证了山西是华夏文明的直系根脉;“范铸华夏”单元聚焦夏商周三代,让青铜说话,揭示蕴含“秩序与和谐”的礼乐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内涵;“多元华夏”单元注目碰撞与融合的汉魏时代;“人文华夏”单元观览千秋,以山西为中心区域的北方民族大熔炉展现开放、包容的大国胸怀。共精美的百件(组)文物融合山水人文,展演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大唐东都 ,再现盛唐图景
华夏版图中,洛阳地处中原腹地,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从夏代开始先后有13个王朝在此建都,现存夏、商、东周、汉魏和隋唐都城遗址。历史上,东都洛阳是盛世大唐的政治中心,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曾是东方世界的中心和繁华的国际大都会。此次由晋豫两省文博同仁共同打造了《大唐东都——唐代洛阳文物精品展》,汇聚百余件文物精品,还原了东都洛阳的一幅“新唐都”图景。
此次展览中,观众可近距离看到大唐东都留下的丰富文物,还原了盛世和晏的唐人生活样貌,丝路繁荣、胡汉交融、万国来朝的盛景,以及唐代的流行风尚和精神追求,再现气象万千的大唐盛世,展现着海纳百川的中华气度。
“琴瑟有清声”,借翰墨赋情


赵志明在现场向观众发出诚挚邀请:“从9月16日开始,山西博物院将在为期3个月的展出时间内,举办国际学术论坛、专题讲座和文化汇演,配套观众互动、教育体验、文创交流等活动。四大展览陪伴广大观众度过近百天的美好时光。”
信息来源:山西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