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年如一日,倾心农村教育,助推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用爱心、耐心、匠心,默默点燃农村孩子的梦想,给他们以希望……她在平凡的事业中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 题记
在山西省阳泉市锁簧示范小学,提起李素珍老师,谁都会竖起大拇指。
李素珍老师,在师范毕业时,放弃留在市里工作的机会,毅然决然地回到了农村任教。农村教师资源紧缺,她长期超负荷工作,担任语文教师、班主任工作、少先队工作和教导主任工作,兼职平定进修学校专家团队成员、网络研修指导教师和平定县语文教研员。她严谨求实,不折不扣完成各项工作任务。26年,百项荣誉,见证了她在农村讲台上的努力付出。她先后获得“全国模范教师”“山西省模范教师”、“山西省学科带头人”、“山西省教学能手”、“三晋名师”、“三晋课改名师”、“阳泉市教育名师”、 “阳泉市十大杰出女职工”等荣誉称号,曾获得全国“七彩语文”山西赛区一等奖,省级优课10多次。百项荣誉背后,是她26年在农村学校的默默坚守和辛勤付出,是她痴情农村教育放弃太多个人的利益换来的。她说,人一辈子做不了几件大事,既然选择了农村教育,那就把它努力做好。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帮学生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小学阶段是孩子们一生中最关键的拔节抽穗期,所有的习惯养成、三观形成、兴趣培养等,小学都是奠基阶段。
在工作中,她发现学生有一技之长会让他们增强学习的信心,会对孩子的一生都产生良好的影响,甚至于会提高孩子们的生活质量,但农村有农村的限制,学校缺乏艺术类的专业老师,为了让学生能尽可能的得到发展,她就尽自己所能领着孩子们踏进艺术的殿堂,教她们跳舞、演讲、主持、唱歌、画画,限于自己能力,她又和家长作沟通,因为每一位家长也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更优秀,有了这样的共识,孩子们越来越多的参与到各种培训中,成果日渐显现。她教的孩子是特长最多的,各个社团活动他们都是主力部队,各级各类比赛中孩子们也频频获奖,虽然孩子们忙得脚不沾地,但他们是充实而快乐的,因为各种机会的展示让孩子们充满了自信,也锻炼了孩子们的吃苦精神。她为孩子的特长发展系好了扣子。
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与表达水平,她利用暑假的时间,每周一晚8点准时在微信群给孩子们进行写作要领讲解,一个点一个点练习,一个个批改发回去,让大家实实在在看到自己的进步,互相取长补短,在一次主题语文同步阅读和这个学期的一次写作方法美好相遇的公开示范课中,学生的出口成章惊艳了在座的听课老师。她为孩子的写作系好了扣子。
在现在还是以考试来甄别人才的主要手段的时代,我们的教学必须明确方向,为此,她深入研究中考、高考试卷及考试方向,把准脉搏,寻找方向和切入点。统编教材全面推行的第一年,她为了了解新教材的设计意图,国庆七天,窝在家里把12本新教材从头到尾看了一遍,七天的系统研究,七天的思考,她终于对统编教材有了一个基本的思路和构架,接下来她就对全校教师进行了二次培训,把自己的见解与老师们交流沟通,共同进步。为了更好地做好小学与初高中的衔接,她还认真研读了初高中教材及课标,明确了自己的语文课现在在哪里,将走向何方。心中有标,教学不慌。她带着大家为孩子将来的中考和高考系好了扣子。
她们班的孩子是最能自理的,也是最自立的,由于她的忙碌,反而给了孩子们锻炼自己的机会,她循序放权,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学校有什么事直接和班干部联系,各类活动,孩子们都能做得很好,班级成绩一直是全联校第一。她为孩子们的独立自强系好了扣子。
她欣赏每一个孩子。刚毕业的这届孩子,六年的六一儿童节无一例外,全员上台表演节目,有什么特长展示什么特长,会什么节目表演什么节目,不让一个孩子调队,因为她相信,那一刻的自信将会影响孩子一生的成长,一生的生活,有自信的人总会自带阳光的。大家说,她班的孩子走出来就能看出来,一个个昂首挺胸,特精神。她说,李云龙能带出嗷嗷叫的士兵,她就能带出阳光自信的孩子,无论在什么场合,让他们敢于说:我行,我能,我来。她为孩子的自信系好了扣子。
李老师说,在孩子们发展的路上,她只是一个点燃孩子们人生发展导火索的那根火柴,她想尽自己所能让这些农村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帮孩子们系好第一颗扣子。
让学生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让学生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首先是教师素质的问题。独木不成林,单丝不成线。她深知一个人的优秀只能改变一个班级,大家优秀,才能让整个学校的质量得到提升。作为省学科带头人、省教学能手,她带着老师们不断地攻坚克难,不断地向前行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如何深度融合,她多方联系,求教高人,指导教师学习实践,学校顺利推进网络课程、智慧课堂,并首次获奖;课题研究是教学工作的排头兵,老师们有研究课题的热情,她就手把手教,先后指导完成了一个市级课题,四个县级课题,现在还主持和参与了省级课题三个,她撰写的论文40余次获得国家级、省市县级等次奖;老师们在教学方面遇到瓶颈,她公开示范做讲座;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社团建设势在必行,她反复思量,定内容,定长远打算,定措施,因地制宜,先后开设了剪纸社团、面塑社团、威风锣鼓社团、绿培社团等18个社团,为学生的学校生活增添了活力;学校要训练威风锣鼓队,虽是暑假,她和老师们顶着烈日细雨积极参与培训指挥;学校要接受语言文字验收,她整体构思,领着老师们出教材,创环境,完善了各项工作,在平定县范围作经验交流;为了推动学校内涵发展,与老师们一起开展了学校小记者广播活动,还创办了“梦在晨曦”校报,开辟出“快乐书吧”,为学生和老师们提供了一个接地气的表现平台;为了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她加班加点,访问当地群众,四处搜集材料,终于汇编了四本校本课程——《古驿风情》、《平定方言集锦》、《翰墨书香》、《书香致远》,参与汇编了硬笔书法、软笔书法及威风锣鼓教材;为了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让校园文化更有育人功能,她整体规划,带头落实,积极倡导废物再利用,用废旧轮胎做书桌,用废旧纸箱做坐墩和手工作品,用学生的作品装点楼道楼梯,受到了市里王铁梅部长的高度评价,王部长说,富也能办教育,穷也能办教育,看看,农村学校的文化建设也可以做得这样好……老师们说,这些活你本可以不做,又不是都是你的活,可她告诉大家,农村的孩子不能输在教育的起跑线上,农村教师同样可以成为高素质的老师,农村学校同样可以打造成高水平的学校。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努力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她不仅关注自己学校的教育和学生发展的问题,同时也十分关注全县,特别是偏远乡村的教育问题和学生发展问题。这样,无形中就给自己增加了不少的工作量。曾先后20余次为全县教师作公开示范课和讲座。2008年至今,曾与县教研室和进修校的领导先后到10多所偏远小学进行教学视导,深入一线指导教学工作,进行课堂诊断,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对症下药。每年暑假都要承担教师培训任务,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她常说自己是时钟上的秒针,不停地转,曾经在县师德报告会上,她的一次一日工作时间表,让大家热泪涟涟。2018年1月4日,从早晨7点到校,除了中午和晚上各20分钟的吃饭时间外,一直工作到深夜11点半才休息,第二天一样的工作节奏继续。
老师们要上职称,她帮大家过材料,分析教材,当评委;代教老师考上了,她十几个晚上带回家指导讲课,先后指导顺利通过讲课面试上岗的教师有四个;曾记得,有一天晚上她7:30回家后接了两个电话,边吃饭边电话研讨教学,第一个打了两个小时,第二个打了一个小时,10点半才结束。疫情期间,她未雨绸缪,通过微信群教老师们如何开辟网上学习平台,如何辅导学生,自己制作录制完成近20个授课视频供学生学习,统筹安排学校的远程教育工作,自己还要管理指导40多个学生进行学习。疫情结束,她又指导教师如何查漏补缺,紧赶慢走,最后,学生的成绩没有因为疫情原因而耽误。
她无怨无悔地把自己的青春交给了教育教学工作,交给了她深爱着的孩子们。脊柱侧弯, 疼痛难忍,她就用带钢板的腰带绑在腰上,继续上课;脚骨骨折,走不了路,就在离办公室最近的教室为孩子们上课;站不起来,就坐着讲;够不着黑板,就捧着小黑板写。对于她来说,上班与下班一个样,放假与不放假一个样。白天,在学校完成各项工作,加班加点是常有的事;到了晚上工作到十一二点是非常正常的,别人一天8小时工作时间,她却工作十三四个小时,学校有事随叫随到.....虽然,很多活都不是她的,但她说,干活不分家,教育无小事,会干什么就多干点儿。大家戏言,她就是无所不能一块砖,哪儿需要哪儿搬。
2016年,她被推选为阳泉市人大代表,自从担任这项工作以来,她更是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的难事、急事,积极建言献策,2017年开十五届二次会议的时候,她提出了农村学校教师结构性缺编现象,尤其是音体美和信息技术教师短缺的建议,市、县两级政府高度重视,及时招聘,农村音体美教师和信息技术教师通过走教的方式,实现全覆盖,受到了老百姓的好评。2018年,她深入到多所学校进行详细调研,摸清了全县教师缺编问题,按照城乡不同情况,提出了按班师比和师生比两套方案核定编制并及时招录新教师的建议,为解决教师短缺问题提供了依据。
当踏上讲台的那一刻起,她就把教育当作事业来做,她说,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出个样来。
努力发扬大先生的精神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师德高尚一直是她的追求,她还会把这种高尚的德行通过多种形式传播出去。她曾为全市县教师先后作了12次师德讲座,2018年,作为平定县好老师,她通过平定县教研大讲堂做了“贯彻十九大精神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视频讲座,大家都深受鼓舞。她曾撰写尊师重教先进事迹获得平定县三等奖,并被聘为特约通讯员;在全县“树清廉家风 建最美家庭”演讲比赛中获得三等奖;在全县“平安家庭”创建中被评为示范户;在平定县“好家风”治家格言征集中获得二等奖。她们家孝亲睦邻的事迹在平定报和电子平台上广泛宣传。作为阳泉市最美山城教师,她的教育事迹和精神也在阳泉科教频道、平定电视台、平定广播电台和平定报上进行全方位报道,引起很大的反响,这种生活与工作中的正能量,影响了平定教师队伍,也为推动平定县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温暖的回报
善良的人会有福报,肯干的人,会有收获。曾记得家长放着鞭炮为她送对联,学生毕业了,用暑假时间为她精心排练了一台文艺节目,舞台就是学生家的院子,家长准备了那么多精美的食品,孩子上初三逃课玩游戏,她在学校等到他下晚自习来找自己,一见面就举起笤帚在他屁股上打了两下,孩子说:如果你还教我,我就不去。还记得孩子从锁簧把炒了三次才炒好的鸡蛋坐车送到她家给我吃,还记得刚去食品厂的孩子把自己第一次做成功的面包给她送到学校,还记得学生拿着一个杯子,里面装了一根香蕉说,老师,我们相交一辈子,还记得分别近二十年后孩子打电话说,老师,我把对象带来了,你给我把把关,还记得二十年后孩子们请她吃饭时,每上一个菜都转到她的面前,她不动筷,孩子们不动筷;记得孩子们说,老师谢谢您,20年前,您教会了我写作,却在20年后给了我一个饭碗……这点点滴滴,就这样在不经意间闪耀着教育的光辉,彰显着教育的真谛。
做农村孩子的筑梦人,这是李老师的追求,为了这个梦想,她付出了自己的青春年华,舍弃了太多的优越条件,但她说,如果再给她一次选择,她还会选择这样的事业,还会选择这样的拼搏,还会选择农村的讲台,她说自己与农村娃结下了不解之缘,她愿为农村教育做的再多一点,为农村娃做的再多一点。
信息来源:山西省教育厅